一个老学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4章 赵明诚出使,宋朝的脊梁,一个老学究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靖康三年的汴梁寒冬,大雪终于彻底笼住了九重宫阙与坊市街衢。
陈府后园暖阁之内,却是另一番温煦景象。
澄泥炉上,一只天青釉金丝提梁铫子正吐着乳白的氤氲水汽,顶得壶盖哒哒轻响,上好的建州团茶香气与檀木炭火暖意交织弥漫。
围炉而坐者寥寥,却是一室清雅。陈太初与夫人赵明玉居中,对面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与其夫人、名动天下的词宗李清照。
赵明诚已非昔日汴梁城破时那个仓惶失态的文士,经过大名府的历练和京中闲职的沉淀,气度更显从容清朗。
李清照虽添了年岁,素雅的月白绫袄与翡翠玉簪下,那双洞察世情的明眸依旧顾盼生辉,言谈间风骨凛然。
她正含笑指点着偎在赵明玉身旁、听得似懂非懂的陈小虎(陈忠和)临摹字帖。
小家伙拿着小狼毫,竟童言稚语地念了一句:
“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……”
童音稚嫩,所念却是李清照的泣血名句!引得众人莞尔。
李清照轻抚小虎头顶,笑道:“虎哥儿天资聪颖,只这句过于萧索,将来当学金戈铁马之句才是。”
八九岁的年纪,寻常家的孩子已经是大人了,陈太初不要求他死读书,让他快乐的把童年过完。
陈太初与赵明玉相视一笑,这易安居士的才情灵气,浸润着陈府的日常,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小虎。
炉火映照下,几案上的紫砂茶盏玲珑剔透,茶烟袅袅,仿佛隔绝了窗外的天寒地冻与朝堂的云谲波诡。
忽然,厚厚的锦帘掀起一道缝隙,带进一股凛冽寒气。
管家陈平躬身而入,步履放得极轻,行至陈太初身旁,附耳低语数句。
陈太初端盏的手微微一顿,面上一如既往的沉静,只眼底掠过一丝了然的精光。
“失陪片刻。”他放下茶盏,向赵氏夫妇歉然一笑,又捏了捏儿子的脸,转身随陈平步出暖阁。
前院签押房内,炭火远不如暖阁旺盛,寒意侵人。
一个风尘仆仆、穿着大理段氏王族侍从服饰的中年汉子,带着一身冰霜尘土气息,正惶恐又急切地垂手肃立。
见陈太初步入,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,双手捧上一份用金漆封好的皮筒,口齿因寒冷和紧张有些打颤:
“签、签枢大人在上!小、小人乃大理国主段正严座下近侍段宗禄!奉、奉王命星夜兼程入朝上禀!高氏逆贼谋反作乱,祸乱国邦,挟持权柄,逼压王庭!我主……我主于鄯阐府困守孤城,危在旦夕!恳求大宋皇帝陛下念在往昔藩属之谊,政和七年(1117年)钦蒙册封之恩,主持公道!我主愿倾举国之力为大宋屏藩,唯求天兵护佑社稷,惩处逆贼!”
陈太初并未立刻接过皮筒。
他只是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个几乎匍匐在地的使者,眼神平静,仿佛大理的惊涛骇浪于他不过掌中观纹。
段和誉这封求援信,内容毫无意外。
高氏兵临城下,乌蛮退守山林,段氏困守孤城无力回天,这是他数月前布下棋局时便已推算到的终盘画面。
如今,这枚最重要的棋子,终于带着惊惶与绝望,沿着预设的轨道,滚到了他的指下。
“高氏跋扈,悖反纲常,本官亦有所闻。”陈太初的声音低沉而蕴含力量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,“起来回话。”
段宗禄如蒙大赦,颤巍巍站起,几乎不敢直视陈太初那洞彻人心的目光。
“汝主心意,朝廷自当体察。大理为我朝藩屏,焉容奸佞逞凶?”陈太初接过皮筒,指尖拂过冰凉的金漆封缄,语气不容置疑,“你且安心住下,待本官即刻入宫禀明圣上。天子仁德,心怀寰宇,必遣使节,重扶纲常!”
段宗禄狂喜,又深深拜倒,额头几乎触及冰冷的地砖:“谢签枢!谢签枢!小人代我主、代大理万千子民叩谢大宋恩德!”
送走信使,陈太初站在签押房冰冷的窗格前,望着铅灰色天空中翻卷的雪云。嘴角终于牵起一丝深邃而难言的弧度。
瞌睡,便有人递枕头。
布局多时,只等这心甘情愿的俯首。
段正严啊段正严,你这封降书兼求援表,来得正是时候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