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芎藭穹窿记》(下卷)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此后,风峪的妇人,凡有经痛、闭经,都来找阿穹,她根据情况加减:气血虚的,加黄芪、当归;肝郁的,加香附、柴胡。芎草在她手里,像一位贴心的使者,总能找到瘀阻的症结,温柔地将其化解。

冬日的夜晚,阿穹守着炭火,翻看那卷《神农本草经》残简。虽然看不懂字,但她能感觉到,这上面一定也写着芎草的好。她将芎草的根茎埋在土里,等着来年春天,它们能发出新的嫩芽——草木有轮回,药效也在轮回中沉淀。

第八回 芎藭声名传四海 典籍印证古今同

春去秋来,转眼五年过去。阿穹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女子,医术也愈发精湛,风峪的头风病几乎绝迹,芎草的名声,顺着昆仑山脉,传到了更远的地方。

有位来自中原的医者,听闻风峪有奇草能治百病,特意跋涉而来。他见到阿穹,递上一卷书,正是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全本。当他指着“芎藭,味辛,温。主中风入脑头痛,寒痹,筋挛缓急,金疮,妇人血闭无子”时,阿穹看着那些字,虽然不认识,却从医者的解释中,认出了自己多年摸索的芎草功效:“中风入脑头痛”,不就是风峪的头风?“金疮”,不就是跌打瘀血?“妇人血闭”,不就是阿秀的病?

“原来,它的名字叫芎藭!”阿穹恍然大悟,“我们叫它芎草,和这‘芎藭’,竟是一个意思!”医者感叹:“是啊,古人早已识得它的好,只是这名字和用法,在民间口耳相传,渐渐变了模样,却从未失传。你在风峪做的,正是古人做过的事,用实践印证着典籍,用口传延续着智慧。”

医者在风峪住了三月,将阿穹用芎藭的经验一一记录,包括春用叶治头风初起,夏用茎配苍术治暑湿头痛,秋用根配桃仁治瘀血,冬用陈芎配艾叶治妇人经闭,这些都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记载一脉相承,又多了几分因地制宜的灵活。

临走时,医者对阿穹说:“芎藭的根茎,状如穹窿,上应天之穹,下合地之隆,中补人之气血,这便是‘天人合一’的妙处。你守护它,也是在守护这份天地的馈赠。”阿穹似懂非懂,却将医者的话刻在了心里。

数年后,阿穹成了风峪的“药婆”,她将芎藭的种植、采收、炮制、配伍之法,编成歌谣教给族人:“芎藭芎藭,穹窿其形,辛温上行,专治头风;陈者活血,新者祛风,配归治瘀,配艾调经……”歌谣在风峪的风中回荡,一年又一年。

又过了千年,李时珍在编撰《本草纲目》时,查阅古籍,寻访民间,终于在一本西域的残卷中,看到了关于“风峪芎藭”的记载,与他所见的川芎核对,形态、功效一一吻合。他在书中写道:“芎本作营,此药上行,专治头脑诸疾,故有芎之名;其根茎穹窿穷高,故加草字头为芎藭。”字里行间,仿佛还能听见风峪的歌谣,看见阿穹在石头上刻画的符号。

结语

芎藭的故事,是一部从《山海经》走到《本草纲目》的传奇。它从昆仑风峪的岩缝中走来,带着上古的辛香,驱散过先民的头风;它的穹窿根茎,藏着“上应天象、下合地脉、中契人气”的密码,印证着“天人合一”的至理;它的四气五味,在阿穹等无数民间医者的实践中,被不断发掘——辛温散寒,入肝走血,既能祛风止痛,又能活血调经,还能散瘀消肿。

从风峪的“芎草”到典籍的“芎藭”,名称虽变,药性未改;从口传心授到笔墨记载,形式虽异,智慧相承。这株奇草告诉我们:中医药的根,扎在广袤的大地里,藏在世代的实践中,它“源于生活”,故能贴合民需;它“高于生活”,故能洞察天人。芎藭的穹窿,不仅是根茎的形态,更是中医药从实践到理论、从民间到典籍的升华之境。

赞诗

昆仑风峪出芎藭,穹窿根茎藏灵胎。

辛温能破脑中风,活血可通经脉塞。

春采新苗驱头疾,冬用陈根暖宫骸。

口传心授千年意,本草纲目记其才。

尾章

如今的风峪,早已不是当年的闭塞之地,但芎藭依旧在那里生长,岁岁枯荣。当地的药农,仍遵循着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的古训,采收芎藭,炮制入药。他们或许不知道《山海经》的记载,也未必读过《本草纲目》,但他们知道:头痛了,用芎藭;跌打了,用芎藭;妇人不舒服了,还用芎藭。

这便是中医药的传承: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,只需要一双辨识草木的眼,一双炮制草药的手,一颗体恤病患的心。芎藭的辛香,飘过了数千年的岁月,依旧清新,因为它的根,始终扎在生活的土壤里,扎在“实践先于文献”的真理中,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里。

风峪的风还在吹,带着芎藭的辛香,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:有些草木,生来就是为了治愈;有些智慧,生来就是为了传承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穿书种田: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

青枫l

剑走偏锋的大明

郁雨竹

在恋综当老六?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

肉包打狗

影视: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

暴风后的大海

抗战:我有个军火库

唐风汉月

离婚后,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

叶梨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