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斛花韵:邓显鹤与仙草的烟霞之约》(下卷)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石斛花韵:邓显鹤与仙草的烟霞之约》(下卷)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崖壁上的野花不要采,那是石斛的‘伴生草’,能引来蜂蝶传粉。”
他还亲手在云窝的老松下立了块石碑,刻着“护兰公约”,末句是:“烟霞滋养,草木有灵,取之有度,方能永续。”山民们都敬重这位读书人,将公约刻在心里,采石斛时格外小心,连孩童都知道“不能欺负石兰花”。
道光年间,邓显鹤主持编纂《楚宝》(湖南地方文献总集),特意在“草木篇”中收录了石斛花,详述其形态、习性、药效,还附上自己的《咏石斛花》诗,说:“此草非仅为药,为花,更为楚地烟霞之魂,见花如见湘中山水之灵。”
老妪去世后,她的孙女接过药篓,继续守护着云窝的石斛。每当花开,她都会念起邓显鹤的诗,说:“邓先生说,这花是华阳洞的仙人送来的,要好好疼惜。”
第八回 岁月流转花依旧,诗韵长存忆前贤
光绪年间,有位英国植物学家来到大熊山,见到石斛花,惊叹其“优雅如东方仙子”,将标本带回欧洲,命名为“中国石兰”。他在着作中写道:“这种生长在烟霞中的植物,被中国诗人赋予了灵性,它的美不仅在形态,更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”
而在国内,邓显鹤的《咏石斛花》早已收录进《沅湘耆旧集》,成为咏物诗的经典。文人墨客来到大熊山,必去云窝寻访石斛花,对着老松下的石碑吟诵诗句,其中有位诗人题跋:“邓子护花如护道,我辈读诗如读心,花开花落,诗魂永驻。”
民国时期,战乱纷飞,大熊山的石斛却因山民的守护,未遭大的破坏。有次一队溃兵进山想砍树烧火,见了“护兰公约”的石碑,又听山民说“这是邓先生守护的仙花”,竟默默退了出去——他们或许不知邓显鹤是谁,却被“守护”二字里的敬意打动。
如今,大熊山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云窝的石斛花被列为保护植物。每当暮春,烟霞缭绕中,淡黄色的花朵依旧绽放,像无数披着黄绢道袍的仙子,在风里“婉清扬”。保护区的解说牌上,印着邓显鹤的《咏石斛花》,旁边配着一行小字:“这是自然的馈赠,也是前人的智慧,需要我们继续守护。”
第九回 华阳洞里烟霞在,服食方传草木香
若你现在走进大熊山的小华阳洞,仍能在石缝间见到石斛花的身影。钟乳石下的水滴依旧滴落,打在花瓣上,发出“嘀嗒”的声响,像在吟诵那句“略润烟霞别自芳”。
当地的老中医,还在用石斛花配伍治病,药方虽已改良,却仍保留着“润肺安神”的古意。他们会对病人说:“这是邓先生赞过的仙草,能治心病,也能治身病。”
邓显鹤的诗,被刻在保护区的纪念馆里,玻璃展柜中,还陈列着那本老妪传下的“服食方”手抄本,纸页虽泛黄,字迹却清晰,与诗稿相映成趣,诉说着一个跨越两百年的故事——关于一朵花,一位诗人,一群守护草木的人,以及对自然馈赠的永恒珍视。
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跟着爷爷在云窝写生,画的正是石斛花。“爷爷,这花为什么叫‘石兰’呀?”她问。
爷爷指着远处的烟霞:“因为它吸了烟霞的香,沾了仙人的气,更因为有位姓邓的先生,用诗给它取了个最美的名字——‘黄絁道妆’的仙花。”
小姑娘似懂非懂,却在画纸上,给石斛花添了几笔烟霞,像给仙子披上了更美的衣裳。
(全文完)
注:下卷以邓显鹤对石斛花的守护与传承为主线,通过“华阳洞探秘”“诗稿流传”“护花公约”“后世影响”等情节,深化“服食方”的药用价值与“珍视自然馈赠”的主题。详细刻画石斛花从“崖壁仙草”到“文化符号”的转变,融入中外学者的关注、战乱中的守护、现代保护等细节,让“何人为寄华阳洞”的疑问有了答案——守护它的人,就是“寄花人”;传承它的价值,就是“辨服食方”的真谛。以“最大篇幅”铺陈从个人感悟到群体守护的完整历程,从诗句的传播到药方的应用,从石碑的矗立到现代的保护,让石斛花的“烟霞之韵”与邓显鹤的“诗心之诚”在时光中永恒共振,呼应赏析中“珍视自然馈赠”的核心,完成从“个人咏怀”到“文化传承”的叙事升华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