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御苑金钗录: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》上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御苑金钗录: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》上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钱斗保见乾隆青睐霍山石斛,遂牵头制定《御苑石斛服食方》,细分四季用法,刻在御书房的玉版上:
春日·明目茶
“春属木,肝主之,需滋肝阴。取霍山米斛三钱,枸杞五钱,杭白菊二钱,用春露煮茶。”此时“厥阴风木”当令,乾隆常因肝阴不足而目涩,连看奏章上的小楷都觉得模糊。宫女每日清晨在御花园采带露的菊花,与米斛、枸杞同煮,乾隆饮了半月,再看奏章,小字清晰如在眼前。
皇后富察氏春日易“肝气郁结”,胁肋胀痛,钱斗保在茶中加玫瑰花一钱(疏肝解郁,与米斛相使,理气而不伤阴),皇后服后,胀痛渐消,对乾隆笑曰:“这茶不仅养身,闻着都舒心。”
夏日·清暑汤
“夏属火,心主之,需清暑热。取霍山米斛五钱,银耳三钱,莲子五钱,冰糖少许,炖成甜汤。”乾隆夏日喜在圆明园理政,午后常觉胸闷、多汗(暑热伤津),每日午后服一碗清暑汤,竟能清爽到傍晚。
这年“土运太过”,“太阴湿土”司天,京城多雨,乾隆偶感“湿阻中焦”,腹胀、食少。钱斗保在汤中加藿香二钱(化湿和中,与米斛相畏,防湿滞),只服一剂,乾隆便觉腹中豁然,晚餐时竟多吃了半碗米饭。他对刘墉曰:“这米斛真是‘通变之才’,既能滋阴,又能助祛湿,比那些死补的药材活络多了。”
第四回 秋燥冬寒添妙方,千叟宴前显神效
入秋后,“金运太过”,“阳明燥金”司天,乾隆晨起常咳嗽,痰少而黏(肺燥津伤)。钱斗保改用“石斛川贝饮”:霍山米斛五钱,川贝母二钱(润肺化痰,与米斛相须),梨汁半碗,煎服后,咳嗽三日便止。
冬日“水运太过”,“太阳寒水”在泉,乾隆腰膝偶有冷痛(肾阴不足,兼感寒邪)。钱斗保创“石斛枸杞酒”:米斛一两,枸杞半斤,泡在高粱酒中,封坛半月,每日饮一小杯。这酒甘润不烈,乾隆饮后,腰膝暖而不燥,夜尿也少了。
转眼到了乾隆八十大寿,他决定在乾清宫办“千叟宴”,宴请全国百岁老人。礼部尚书拟菜单时,乾隆特别嘱咐:“主汤必须是‘霍山石斛炖鸡汤’,让老人们也尝尝这‘长寿草’。”
寿宴当日,八十位百岁老人端坐乾清宫,最大的已有一百零六岁,来自霍山县太平畈。当太监端上石斛鸡汤,老人颤巍巍地舀起一勺,尝了一口,忽然老泪纵横:“这味道,和我年轻时在山里喝的一模一样!”他对乾隆说:“俺们那旮沓,老人都知道‘米斛配老鸡,活到百零一’,陛下真是懂养生啊!”
另一位来自江南的老人,患“消渴”多年,饮汤后舔了舔嘴唇:“这汤入喉,俺口干的毛病竟轻了,陛下的仙草,比俺们那儿的药有效!”乾隆笑着给老人添汤:“养生不在贵,在顺天时、合地利。这霍山米斛,生于石上,不骄不躁,恰如做人之道。”
宴后,乾隆命人将霍山石斛的种苗分到各直省药圃,又传谕霍山县:“划定‘石斛保护区’,禁采幼苗,限采成茎,让这仙草代代相传。”此时的他,望着御花园里新栽的霍山石斛,忽然想起四十岁时的潮热与倦意,再摸摸自己的脸颊,虽已八十,却仍红光满面,精力不输壮年。他知道,这株来自大别山的仙草,已不仅是他的养生药,更成了他治理天下的“精气神”——正如这石斛,扎根深稳,方能历经风雨而常青。
(上卷终,下卷待续)
注:本卷通过细化乾隆的症状细节、太医会诊的分歧、君臣互动场景、四季服食的具体操作(含宫女备药、御膳房流程)、千叟宴上老人的具体反应等;深化中医理论应用(如肝气郁结的配伍、湿阻中焦的调理),突出霍山石斛“药食同源”的特性;加入采摘保护、种苗推广等情节,体现“实践先于文献”(从民间经验到宫廷规范,再到全国推广),为下卷乾隆晚年的长寿细节与石斛的传承铺垫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