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土地解结·青藤济世传》(下卷)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土地解结·青藤济世传》(下卷)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采药的规矩越来越细:“初一采藤治头闷,十五采叶治尿涩,逢九采根治虚淋。”采药人要穿青布衫,说“跟藤一个色,才认你”;采时不能说“苦”“疼”,怕藤“记仇”;采后要留三分之一,说“给土地爷留种”。外乡人来采药,总得先问村民规矩,不然“药不灵”。
地方志里渐渐有了记载:“解结藤,即葎草,楚地土地庙旁多生,能解气淋。采时必拜土地,炮制随症变,春芽疏肝,夏叶清热,秋藤破淤,冬根补虚,民多信之。”清代的《永州医案》,还收录了周先生的“五运解结方”,说“其法源于民间,应天时,合人情,效验如神”。
如今的稻花村,土地庙翻新了,庙旁的解结藤依旧繁茂,藤蔓爬满了新砌的石墙。当地中医院的“疏肝通淋片”,原料就是这藤,说明书上印着“源于南楚民间‘解结藤’验方”。每年二月二,还有老人带着孩子来采藤,说“让土地爷的草,保佑咱一辈子心顺气顺”。
第八卷:藤叶犹绕土地庙,解结之道古今同
夕阳下的稻花村,炊烟袅袅,潇水泛着金光。土地庙前的解结藤,叶片在风中轻轻摇,像在说古老的故事。
周先生的医案,被村里的老中医珍藏着,泛黄的纸页上,“解结先解心”五个字,墨迹依然清晰。这或许就是解结藤的真谛——它能解的,从来不止是膀胱的气淋,更是人心的郁结;它的尖刺,不是为了扎人,是为了提醒“郁气如刺,需及时拔除”;它的缠绕,不是为了打结,是为了示范“心结如藤,能绕就能解”。
有个城里来的医生,听说了“解结藤”的故事,取了样本回去化验,说藤里有种“黄酮类物质”,能松弛膀胱平滑肌——这或许就是“解结”的科学道理。可村民们更愿意相信,是土地公的慈悲,让这藤有了灵性。
孩子们在藤下玩“解结”游戏,用藤条编结,再解开,笑得咯咯响。老人说:“土地爷留下这藤,是想告诉咱:日子就像藤条,难免打结,只要顺着纹理解,总有解开的一天。”
风穿过藤叶,沙沙作响,像周先生在念医案,像土地公在打盹,像潇水在唱歌——唱着一株藤,如何解开人间的结,如何把“气顺则淋通”的道理,传了一代又一代。
结语:一藤能解千千结,医道原来在本心
稻花村的解结藤,从来不是普通的草药。它的藤蔓缠绕,是告诉人们“心结如绳,需耐心解开”;它的尖刺锋利,是警示“郁气如淤,需果断破除”;它的四季荣枯,是昭示“气淋虽苦,终有转机”。
从李老实的地租之忧,到阿莲的相思之苦,再到赵货郎的怨恨之结,这株青藤治愈的,从来不止是身体的淋症,更是人心的郁结。土地公播下的哪是草籽,分明是“释怀”的种子;村民喝下的哪是药汤,实则是“顺气”的智慧。
周先生在《解结藤医案》的最后写道:“医气淋者,先医其心;解心结者,先顺其气。草木有解结之能,不如人心有释怀之勇。”当潇水的晨雾再次漫过稻花村,土地庙旁的青藤又抽出新绿,叶片上的露珠滚落,在泥土上晕开的水痕,恰似一个解开的“结”。
赞诗
《土地解结藤歌》
土地庙前青藤长,左旋右转解绳缰。
春芽能梳肝郁结,夏叶可浇膀胱汤。
秋刺刺破淤成路,冬根补漏作桥梁。
莫言草木无情意,能解人间万种伤。
尾章:青藤依旧绕古刹,解结之道代代传
如今的稻花村,早已通了公路,但土地庙和庙旁的解结藤依然保留着。村里的老人们还会教孩童辨认藤叶,说:“遇到想不通的事,就来看看这藤——再乱的缠绕,总有解开的一天。”
当地的中医院开发了“解结藤颗粒”,说明书上除了药理,还印着“保持心情舒畅”的医嘱。心理学诊室的窗外,也种着一片葎草,咨询师常对来访者说:“你看这藤,缠绕是常态,解开是智慧,人生也一样。”
这株从土地公慈悲中生长的青藤,早已超越了“草药”的范畴,成了一种象征——它告诉我们:最好的“解结药”,是“算了”的豁达;最灵的“通淋方”,是“想开”的通透。当南楚的风再次拂过稻花,藤叶沙沙作响,那是土地公在轻声说:“心若无结,何需药来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