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尾声
迷茫期中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6章 尾声,【清穿】之太子拿了黛玉剧本,迷茫期中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福全:“……他又说什么了?”</p>
“没什么,”胤禔眯眼看向升起的太阳,语气轻快,“就是突然觉得,有些人活着比死了有用——但也不妨碍我先揍个半死。”</p>
福全:“……”</p>
*</p>
囚帐内</p>
悠悠转醒的噶尔丹望着帐顶,流下了悔恨的泪水。</p>
早知如此,他宁可战死沙场……</p>
*</p>
不过几日,噶尔丹被擒获、清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如疾风般传回京师,整个京城瞬间沸腾。</p>
紫禁城外,百姓自发焚香庆贺,街巷间锣鼓喧天,茶楼酒肆中人人争相传颂圣上亲征的赫赫武功。</p>
朝廷下令,京师九门悬彩,百官着吉服入朝贺捷。</p>
康熙虽尚未回銮,但捷报已令朝野振奋,明珠,索额图率群臣上表称贺,盛赞:“皇上神武天纵,一举荡平漠北,实乃社稷之福!”</p>
在太和殿前,礼部官员宣读捷报,八旗将士高呼万岁,声震云霄。</p>
京畿百姓亦自发组织庆祝,舞龙舞狮、燃放爆竹,甚至有不少蒙古、回部商人亦加入欢庆,高呼:“大清万岁!皇上万岁!”</p>
*</p>
乌兰布通一战,噶尔丹兵败被擒,漠北大局已定。</p>
然而康熙深知,若要边疆长治久安,非一战可竟全功。</p>
故在起驾回銮之前,他召集诸将及蒙古各部首领,于大营中详定善后之策,务求根除边患,永固疆圉。</p>
*</p>
康熙首先召见喀尔喀蒙古三部首领——土谢图汗、车臣汗与札萨克图汗,温言抚慰:“尔等前为噶尔丹所迫,流离失所,今逆贼已擒,朕当为尔等重定牧地,使各部安居乐业。”</p>
遂命理藩院大臣会同蒙古王公,勘定游牧疆界,并赐予粮秣、牲畜,助其恢复生计。</p>
为防各部再生嫌隙,康熙帝特颁谕旨,令喀尔喀诸部会盟于多伦诺尔,亲自主持盟会,确立大清对漠北的宗主权。</p>
会上,他晓谕众首领:“自今而后,尔等当同心共戴大清,若再有内讧,或私通外敌者,国法不容!”</p>
诸部首领俯首听命,誓死效忠。</p>
*</p>
其次,准噶尔虽败,但其残部仍盘踞西域,不可不防。</p>
康熙遂于漠北要地科布多、乌里雅苏台等处增设驻防,调遣满洲、蒙古八旗精锐镇守,并修筑驿站、粮仓,确保军需畅通。</p>
同时,命费扬古率军继续清剿准噶尔残部,严防死灰复燃。</p>
此外,康熙帝对归降的准噶尔部众采取分化之策:凡愿归顺者,编入蒙古八旗,赐予牧地;顽抗者,则发配边疆屯田,以绝后患。</p>
此战不仅震慑了蒙古诸部,亦使沙俄为之震动。</p>
康熙趁势派遣使臣至尼布楚,重申《尼布楚条约》之议,警告俄人不得再暗中支持准噶尔残余势力。</p>
俄使闻讯,连忙上表称愿遵守旧约,不敢再生事端。</p>
同时,康熙对西藏、青海等地亦加强管控,命理藩院遣使安抚达赖喇嘛及和硕特部,确保西南边疆安稳无虞。</p>
待诸事安排妥当,康熙终于下旨回銮。</p>
临行前,他登高远眺漠北草原,对随行大臣慨然道:“朕此战非为开疆,实为安民。今噶尔丹既灭,蒙古归心,朕心甚慰。然治国如驭马,弛张有度,不可懈怠。”</p>
三军列阵,旌旗猎猎,康熙御驾缓缓南行。</p>
沿途蒙古牧民跪伏道旁,高呼“万岁”,直至御驾远去,仍久久不起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