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国破山河在,风骨尚长存——!!
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4章 国破山河在,风骨尚长存——!!,女主每晚魂穿男神女朋友校园,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但太平之世若忘战,也必生祸患!”</p>
这是刘彻对太子刘据的谆谆教诲。</p>
他深深的明白,太平盛世的皇帝往往沉湎安逸,而忘记了兵锋的重要。</p>
而大宋的覆亡,正是因文臣专权,轻视兵权所致!</p>
若当年有文武双全之将,崖山也许不是终章!</p>
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。”</p>
刘据深深一躬,眸中闪烁坚毅之光,望着远方天幕。</p>
靖康之耻,他会永远铭记于心。</p>
绝不能重蹈徽钦覆辙!</p>
怎能眼睁睁看着后宫被辱、宗族蒙羞却不作声?</p>
大汉子孙,岂能如此无胆?</p>
哪怕手握三尺长剑,也要死战到底,捍卫国威!</p>
宋室之辱,绝不可重演!</p>
……</p>
贞观时期!</p>
太极殿中一片沉默。</p>
李世民与李承乾、房玄龄、长孙无忌等人俱都神色凝重,凝视着眼前的天幕。</p>
崖山海战之末路,竟如此惨烈震撼。</p>
这一幕,远超所有人的预期。</p>
尤其是与北宋的耻辱一幕形成鲜明对比,南宋的亡国却显得如此肃穆悲壮。</p>
北宋皇帝俯首受辱,整个中华蒙上阴影。</p>
而南宋却能君臣共赴死地!</p>
碧海之上,尸骸漂浮,天地亦黯然失色。</p>
“唉——!”</p>
李世民低声长叹,情绪复杂至极。</p>
南宋虽灭,灭得却如同挽歌奏响,令人动容。</p>
“张世杰放弃进攻之机,死守崖山,实为自缚手足,败局早已注定。”</p>
“元军则顺潮借风,兵贵神速,战法之妙,可见一斑。”</p>
“若南宋军民同心,士气不崩,即便不敌,亦可重创敌军。”</p>
……</p>
李世民评点之中,对赵昺这位幼帝并无苛责。</p>
八岁的孩童,已知与国共存亡,实属难得。</p>
他更多的是评议军事指挥上的失误。</p>
张世杰死守孤地,等于自陷囹圄。</p>
至于赵昺纵身海中,意味着国家最后的希望也沉入水底。</p>
宋军士气随之崩塌。</p>
数万军民相继投海,场面之惨烈,前所未有!</p>
若换一种战法,哪怕是败,也该杀敌三千!</p>
“赵昺虽幼,却是南宋最后的脊梁。”</p>
“陆秀夫抱帝投海,等同于自断国家根本,纵使张世杰有心奋战,也回天乏术。”</p>
……</p>
大唐!</p>
房玄龄摇头长叹,神色哀恸。</p>
若想摧毁一支军队的斗志,通常只有两条路径。</p>
其一,击毙主将,使敌军群龙无首,指令无从,阵型自乱;</p>
其二,则是制造重大伤亡,一旦达到心理承受极限,军心便会土崩瓦解。</p>
普通杂兵队伍,一旦死伤过一成,便会四散逃命;</p>
而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劲旅,伤亡若达两成,士气也会极速下坠。</p>
例如戚继光麾下的戚家军,虽然顽强不屈。</p>
但若是折损超过三成,亦难维持原有战斗力。</p>
然而,历史中却有一场堪称传奇的血战,其惨烈程度远超常理。</p>
战斗双方死伤超过六成,却依旧拼杀不止,丝毫未有溃散迹象!</p>
那场战役,堪称冷兵器时代最为惨烈的一次硬仗!</p>
双方皆是当时最顶尖的统帅,指挥着训练有素的强兵,殊死相搏,寸土必争——!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