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外公
李白不太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我的外公,限定室友1v2全文阅读笔趣阁,李白不太白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我的外公
“你外爹没了。”</p>
那天晚上,我接到母亲的电话。</p></p>
“外爹”是老家的方言,我们这里把“外婆”喊做“外奶”,把“外公”喊做“外爹”。</p></p>
她声音听起来相当冷静,但我脑袋一蒙。</p></p>
“我要赶回去,你要不要一起去?”她又说。</p></p>
“……等我一下。”</p></p>
手指颤抖地在键盘上敲下请假条,我只带了备用手机就急匆匆出门。</p></p>
见到母亲时,她的情绪已经崩溃,哭喊不止,或许之前在电话里,就是在压抑悲痛的情绪。</p></p>
她开车往乡下赶,通往农村的道路不总有路灯,雨夜漆黑,雨点密集地砸在玻璃上,炸开一片片水沫,视线顷刻间就朦胧了。但她发泄般猛踩油门,车速一度高达140。</p></p>
我不知道此刻该做什么,只能无言地望着雨水模糊了挡风玻璃,雨刷器随后将这些水沫刷去,然后转瞬间再次朦胧起来……周而复始。</p></p>
我木然地盯着雨刷器的工作,内心一直在消化“外爹去世”的事实。下乡的这条路走过很多次,,虽然断无名留千古的可能,但或许将来再过一百年,还能有一个百无聊赖的人,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读到。或者有人会隐约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篇乏善可陈的文章,提过一位不足为道的平凡老人。那样也总归是好的。</p></p>
……</p></p>
外奶家在乡下,母亲通常会在每年的中秋国庆以及过年时领我上门。最初没有私家车,我们会坐乡间巴士,在235国道上一处很寻常的村口停下,再走上几里地,就是外奶家了。</p></p>
因为上门时间总在秋天,故而我记忆中的乡下,一直弥漫着股吹不散的烟火味。那是焚烧稻草留下的,我从小便很喜欢这种气味,配合着眼前连绵不尽的稻浪,真是有种醉人的美妙。孩童时很喜欢去乡下,外奶家的一切都令我新奇,一切都是没见过的玩具。外奶家是典型的传统农村小院,分前屋——院子——堂屋。</p></p>
前屋有张木床,是大舅或者外爹睡觉的地方。不过前屋最重要的是床边的灶台,灶台有两口锅,分“大灶”和“小灶”,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会那么分。根据我当年目测,两口锅分明差不多大小。</p></p>
外奶做饭时,会先坐在灶台后面的“锅门口”,塞一些稻草进去,用火柴点燃,就可以起身做饭了。若是火力不够,就再添一些稻草或者直接塞一根木柴慢煮……我经常自告奋勇地坐在灶台后帮忙,但这并非出自孝心,而是“玩火”这一行为对于小男孩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。</p></p>
外奶家的院里,曾有颗很小的梨树,也不知植于何年,只记得树干细弱,年岁应该与我差不多,小孩子的两只手就能全部握住。有次我瞧见树上结了几个果子,也不管旁人“还没熟”的劝告,非闹着要吃,母亲便摘下一个给我尝了。那味道果然又酸又涩,从此再不念想。</p></p>
院子旁有座“锅屋”,记忆中似乎是碎石和泥土盖成的,屋顶覆盖着茅草。听说曾经是做饭的地方,所以叫“锅屋”,只是后来前屋盖成,承担了锅屋的职能,锅屋就此成为了储物间。我自然也进去探过险,不过里面着实无聊,并没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只储存着地里收的粮食,有时还有一辆三轮车。</p></p>
有段时间,我会蹬着三轮车到处撒欢。</p></p>
要说我最喜欢的玩具,当属于院中的那口压水井。只要在引水皮上倒一些水,再不断按压杠杆手柄,出水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。我小时候觉得颇为神奇,没少玩弄,使劲按压几下,看水汩汩涌出,再凑上前去,或饮或洗。这井水清冽凉爽,饮用都是享受,直接喝下肚也不曾因此生病。</p></p>
院子后面是堂屋,堂屋有三间房,中间是客厅,两边是卧室。而在堂屋之后是一块小菜园,我对那小菜园也很感兴趣,仿佛眼前地里长的蔬菜和菜市场买的不一样。可惜我每次去时,都不是小菜园收获的季节,只能看看风景就走。</p></p>
小菜园后面连着几乎望不到尽头的水稻田,若是起风,水稻就会随风摇曳,立时响起悦耳的沙沙声,似乎还能让人闻到水稻的香气。蓝天白云,笼盖着田野,视线尽头才会隐约出现远处村庄,红砖碧瓦,自烟囱里飘出袅袅烟火。</p></p>
我对老宅的记忆是如此深刻,虽然它十几年前就不在了。</p>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