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雪飘飘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五十八章 秘密立储法!(5k),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,花雪飘飘飞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皇帝不过继宗室,也有担心自己将来有子,却无皇位继承的原因。</p>

一旦过继了宗室,那宗室可就是“正统”皇子,一样具有继承权。</p>

经过正经流程过继的宗室,那可不是说废立就能废立的。</p>

一旦处理不好,就是一场宫变。</p>

而秘密立储法,却是可以让君王随时更改自己的立储意向。</p>

甚至,哪怕皇帝无子,也不影响他随时更改自己的立储想法,这种掌控欲无疑是符合君王的习性。</p>

三、择优而立,破除了立嫡长的束缚。</p>

制度这个东西要符合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风气。</p>

儒学兴盛的社会,破除嫡长论不太可能,这一功能却是无效。</p>

甚至,秘密立储法也仅仅适合“君王无子”这一特殊情况,属于是特事特办。</p>

要想让秘密立储法一直传承,乃至于成为日后立皇储的依据,无疑是痴人说梦。</p>

三大功能,废了一个半。</p>

不过,这也不影响什么。</p>

单是可稳住君王手中权势、可让诏书随时作废这两大优点,就可给君王带去难以想象的安全感。</p>

同样,这个功能对于臣子而言也是好事。</p>

好歹有了正统!</p>

表面上没有确切的皇储,可实际上就是有那么一位隐藏的“正统”。</p>

这就够了!</p>

可别小看了“正统”之名的厉害。</p>

须知,汴京东郊常有近十万大军,皆为武将之首英国公统领。</p>

而英国公一向都是不站队的人物。</p>

有了这秘密立储法,无论是兖王,亦或是邕王,都得等皇帝临终的遗诏结果吧?</p>

一旦等,托孤之臣定然有英国公!</p>

十万大军镇压,区区两王,还想闹出点动静?</p>

本来的剧情线上,为何英国公没有主动出兵救储?</p>

一方面,自然是不想插手两王之争。</p>

另一方面,则因为他不是托孤大臣,邕王也并非正式的太子。</p>

彼时,官家赵祯立了邕王为太子,但仅是口头承认,并未正式走完立太子的流程,也并未托孤。</p>

没有走完流程,邕王就算不上真正的太子。</p>

如此,兖王造反,双方身份其实都是王爷。</p>

两个王爷相争,英国公一个武将,没有官家旨意,怎敢出兵?</p>

万一出了兵,邕王已经死了,他该如何自处?</p>

而一旦托了孤,意义就彻底不一样。</p>

何谓托孤?</p>

保国,护储!</p>

托孤的那一刻,就正式有了太子,有了托孤大臣。</p>

一定程度上,从托孤的那一刻起,托孤大臣的前程利益就已经与深度储君挂钩。</p>

说句不好听的,哪怕托孤就一息,受到托孤的王爷也是储君。</p>

有储君,哪怕储君死了,也可拥立储君之子!</p>

这就是差别!</p>

过往,不少臣子担忧,并劝谏立嗣,缘由之一就是怕时间拖得越久,兖王、邕王的势力越大。</p>

要是时间拖得太久再立储,兖王和邕王斗到你死我活的地步,双方某一位上位,余下一位定然被迫造反。</p>

如今,有了“遗诏”,有了“托孤大臣”,自是免却了这一担忧。</p>

臣子要的不是太子,要的就是个“正统”之名。</p>

要的就是以最坏的打算,都能让英国公出兵镇压!</p>

大部分臣子,怕的就是赵祯猛地驾崩,结果还没有立下“正统”。</p>

如此一来,可就纯粹的成了谁兵力大谁是“正统”。</p>

一旦立下了正统,意义就彻底不一样。</p>

十万戍京大军,那可不是开玩笑的。</p>

正统,就是臣子本质上的诉求,也是臣子需要的安全感。</p>

秘密立储法,完全可以解决。</p>

江昭手中清茶一饮而尽,执笔落下几个字。</p>

《上皇帝秘密立储疏》!</p>

当然,时代不同,不可能彻底照搬清时的秘密立储法,还是得根据实际需求适当修改。</p>

清时,秘密立储法纯粹是为了皇位继承。</p>

如今,涉及两王争端,就还得适当修改。</p>

一如,根本不立皇子。</p>

要么是宗室,要么是太子,两极分化!</p>

其余的人,适当封以闲散爵位,根本不给丝毫幻想的机会。</p>

此外,不一定单单局限于兖王、邕王两人,可多召几位宗室入京考察。</p>

说实话,兖王、邕王二人,江昭都不太看得上。</p>

这两人一旦当了皇帝,无一不是暴君水平。</p>

兖王“强干”,出了名的暴怒奢侈,无需多言。</p>

邕王“贤德”,结果为了女儿嘉城县主,竟是让人掳了荣飞燕,强暴过后扔街,致仕荣贵妃不得不谋反。</p>

那可是贵妃的妹妹啊!</p>

足可见邕王何其猖狂。</p>

诚然,荣贵妃造反不是什么善茬,但人家那句“没登上皇位就如此放肆,登上了皇位不得灭全家”的确是很有道理。</p>

所谓的贤德,也没好到哪里去!</p>

这两人一旦当了皇帝,那可真是天下百姓的灾难。</p>

除了兖王、邕王以外,赵宗全则是私德有亏。</p>

濮议之争,持续了近两年,文武百官什么都没干,就争论新帝究竟是该称呼先帝为“皇考”还是“皇伯”。</p>

这事,从根本上讲肯定是为了区分敌友。</p>

不过,这种做法也太过差劲。</p>

区分敌友的方法千千万,何必议论一个称呼?</p>

但,相比起兖王、邕王而言,私德有亏的赵宗全,竟然......还行?</p>

起码不是暴君!</p>

江昭摇了摇头,都是什么歪瓜裂枣?</p>

只能说,这一代的皇位继承人,真是太过差劲!</p>

要真论哪一位稍好一点,估计也就是赵宗全的儿子赵策英。</p>

好歹也算是有些气魄,胸怀大志。</p>

堪称弱化再弱化版本的武帝。</p>

饶是如此,也算得上是个明君了。</p>

江昭一叹,执笔书曰:</p>

“臣江昭诚惶诚恐,谨昧死以闻。陛下春秋已高,社稷至重,然储嗣未立,天下惶惶。</p>

昔者,周公营洛邑,首重继统;汉武定鼎时,亦谋储君,此皆为宗庙长久计也。</p>

今宗室不乏有贤名者,暗争储位。若明立其一,则宗室相争,恐酿萧墙之祸;若久不决断,又恐朝局纷扰,人心浮动。</p>

臣闻古之圣君,立嗣之道,贵在权衡至公,而防微杜渐。臣不揣冒昧,恳请陛下行秘密立储之制。</p>

陛下可于宗室之中,择贤德兼备者入京,考察数年,取诏书为二,书储君之名,一置内廷,一藏于身。待天命有归之日,或可托孤文武大臣,启封昭示天下。储君之外,余者皆封以官爵。</p>

若官家诞有皇子,则取出诏书销毁,立储之事作废。</p>

如此,则既免储位相争之患,又保社稷传承之安。昔周勃安刘,霍光辅政,皆赖预立之策。今行此法,上可告慰宗庙,下可安抚黎民,实乃万世之利也。</p>

.......</p>

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,谨昧死以闻。伏乞陛下圣鉴。”</p>

一封奏疏作好,江昭直奔韩府而去。</p>

这种东西,还是得找大佬把把关。</p>

.......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锦医春色

寂寞的清泉

剜目断掌惨死后,我携权臣乱皇朝

扎小瓜

末世!阿姨图鉴,从绝美人妇开始

憇誩

东北道事

人生短短急个球

子不类父?爱你老爹,玄武门见!

席挥毫

全家穿到流放前夕,手握空间赢麻了

一念予安